韩寒曾完成了针对自己的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对中学语文阅读题“《大地》的厚重感”一题,该文作者毕飞宇坦言不知道答案。一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作者本人应该最懂。可出题者硬是拿着作者本人都“哑口无言”的题去考学生,并根据“标准答案”判断对错,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有失公平。阅读理解本应是开放的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还有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但是,目前的出题方式直接让孩子揣摩原作者的想法,或者干脆说是揣摩“标准答案”,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自我表达和思考的欲望。
上述文字意在表明:

2023-05-27

A.考试就是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不应区分客观与主观
B.教育思维和考查方法应根据孩子思考、解决问题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C.经不起推敲的“标准答案”,不应拿来衡量孩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不要让“标准答案”思维来限定学生的自我表达力和想象力

参考答案:D

文段首先叙述韩寒和毕宇飞不知道以他们的文章命题的阅读题的答案;然后引入话题,指出语文阅读出题人以成人的感受考学生有失公平;接着进一步指出阅读题本是开放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而目前的出题方式却是让学生去揣摩出题人的“标准答案”有悖初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思考的欲望。D项与文段强调内容一致。A、B两项文段未涉及。C项有一定迷惑性,文段意思并非要使“标准答案”经得起推敲,而是说阅读理解题不应该设置“标准答案”。D项为文段强调内容的正确表述。故本题选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