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台民与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何仇也?大清国列祖列宗与汝何仇也?……汝既将发祥之地、陵寝迫近之区割媚倭奴,祖宗有知,其谓我太后、皇上何?尚且不足以快汝意,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下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非不能毁家纾难也,我台民非不能亲上死长也,我台民非如汝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无廉耻,卖国固位,得罪于天地祖宗也。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獾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台湾誓死不与贼臣俱生之臣民公启
——选自《中日战争》第六册
请回答: (1)这个檄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试详细论述此背景。
(2)你对这个檄文有什么看法?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

2023-05-30



参考答案:

(1)这个檄文发布于《马关条约》签订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同日本缔结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
(2)这个檄文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客观的。之所以不能同意其中的观点,原因是,檄文把割台的责任归咎于李鸿章、孙毓汶等大臣,而实际上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致使甲午战争失败,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另外日本觊觎台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