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多地出台新规,进一步降低“多点执业”(俗称“走穴”)门槛,允许医师申请多点执业不再需要本单位出具“同意书”,同时一些地方多点执业地点数量不再设置上限。对此,你怎么看?你有何建议?

2023-08-18



参考答案:

在当前我国医疗资源整体不足且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多点执业”可以说是一种均衡医疗资源,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等困境的有效探索,应该得到大力支持并在更大范围内推行。相比以往的外出会诊或“走穴”,“多点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
一方面,它鼓励优质医疗人才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有序流动,在人尽其才的同时解决了基层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问题,能够缓解民营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紧缺和医疗技术薄弱的矛盾;
另一方面,它通过规范管理,在执业医师和执业医院之间建立了明确的契约关系,明晰了权责边界,可以更好地规范医疗行为,最大可能地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几率。
然而,从试点地区反馈的情况来看,“多点执业”推动医生流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执行效果非常有限。细思原因,发现症结有二:
从政策法规方面看,技术准入和服务价格堡垒限制了医生的自由流动。现在的技术准入标准跟医院等级挂钩,能否开展相关手术主要取决于医院,而非医生是否具备相应资格,由此可能造成一些名医在基层医院无法施展拳脚的尴尬局面。
从观念方面看,现行的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医生的“多点执业”。不少医生担心申请“多点执业”后,会被视为存在“二心”,影响到自己日后的职称晋升,继而影响到与职称相挂钩的福利待遇,故而积极性不高。
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更广泛地将“多点执业”政策推广下去,我们必须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一方面,国家应坚决遏制个别公立医院的过度扩张。公立医院过度扩张会抢占基层医院的发展空间,抽空基层医疗机构为数不多的医疗人才,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加下降,同时也会削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积极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造成医疗资源的无序流动,形成医疗优势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医院应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建立健全医生临床评价体系。当前的人事制度对医生的评价主要基于对医院的评价,医生的名气常隐藏在医院的招牌之下,脱离医院之后医生很难大施拳脚,影响“多点执业”的效果,因此医院需即刻构建一个全新的临床评价体系,如手术量、难度系数等,以数字和实践说话,对医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