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义耳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X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衡量 (衡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衡量为8,那么体积就 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X4立方厘米=8
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 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X2立方厘米=8, 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 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 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 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 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一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 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义耳定律”。
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

2023-08-22



参考答案:

(1)题中的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 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 佳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从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 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案例中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因此老 师对她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 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而对身体灵活,运 动能力强的小刚则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 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 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一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 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 理发展程度进行个性化教学,不搞“一刀切”,从而使每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