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楼上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2022-12-16

《八角楼上》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5课,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看图学文。图画和课文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描绘了毛主席在井冈在斗争的艰苦年代里,不畏寒冷,深夜著作,指导革命的动人情景。这是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如何引导学生既明白“星星之火”的本义,又弄懂它的象征意义,使其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认识进入到对事物内部的理性认识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我觉得教学中如果借助“插图”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灯火”,图文往复思考琢磨,那么这一难点就可能得到解决。具体想法如下:


一、图文对照加深理解


《八角楼上》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以油灯为线索,按“概写——特定——总写”的思路行文。全文两个自然段,第一段落揭示时代背景,同时交代了毛主席的住所,简捷径直地点明了题意。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一个冬夜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毛主席在油灯下忘我工作的情景。文章的结尾笔锋跌宕,画龙点睛,热情歌颂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文章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内蕴丰富厚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学本文时指导学生按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首先出示《八角楼上》插图,让学生思考回答:


1.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概括说出这幅图的意思?.( 毛主席在油灯下写文章。)


3.毛主席的穿着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联系前文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此时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下关于井冈山此时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一国主席会缺衣少穿。


“当年的红军连长杨至诚回忆井冈山的艰苦岁月时说:“我们在井冈山的岁月中,从毛党代表、朱军长起,官兵的生活都是-样的,每天吃的是南瓜和红米,有时红米都吃不上,只吃到南瓜,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菜钱,有时连油盐都吃不上。由此可以想见,那时我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苦但是同志们对于井冈山的艰苦斗争是有信心的,我们的心情都是很愉快的。记得在1928 年的冬天,我们还是穿着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从军长、党代表起,都是一样苦,因此士兵们没有什么怨言”。


按照军部规定:毛泽东晚上可以用三根灯芯,但为了省油,他坚持只用一根。警卫员担心长此下去,毛委员的视力会搞坏。因而每到天黑就在灯里加上两根灯芯,可毛泽东进房就悄悄地挑开了两根。就这样-滴油一根灯芯用完了,又添上一滴油--根灯芯。这盏轻便而简朴的小油灯,至今陈列在井冈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它看起是那么的普通:一个20厘米高的竹简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筒做托儿,上面放一个盛有灯油和灯芯的小铁勺,两侧还有一个便于手提的竹皮拧成的竹梁。但是,正是在这盏油灯下,毛泽东著雄文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共革命胜利的道路。”


这样第一环节三个看似平淡的问题和目标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探究的愿望。第一步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创设出为解决难点而研究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的智力积极活动起来,指向“灯火”这一目标。


二、聚焦“灯火”解决难点


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学生会找到这一部分:


“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察觉到。”


依次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1.句中的“星星之火”指什么“火"? (灯火)


2.什么叫“凝视”什么叫"沉思"?


3.根据课文和老师上面作的有关介绍,想一想,毛主席看到这“星星之火”他可能联想起什么?接下来他又可能写下什么?


(此题要鼓励学生根据“从图到文”那一步所学到、了解到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可能会联想起:从全国广大范围来看,在井冈山点燃的武装斗争之火,就好象是这“星星之火”。但是,中国的一句老话说得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在广阔的农村到处点起这“星星之火”,那就会烧成漫天大火,古老的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必将在这革命烈火中得到新生。“可能写下”的与此大意相同。)


4. 那么,课文中的“星星之火”除指“灯火”以外,还象征了什么? (毛主席点燃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之火。)


通过第二部分深度的问题思考,学生就会明白此时的“灯火”不仅仅是灯火,而是可以燎原的斗争之火。这正应了那句“八角楼里一盏灯,照亮革命万里程”,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著雄文,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共革命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