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他接着说:“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 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慚愧极了,原来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2023-06-01



参考答案:

(1)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首先,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材料中这位教师在解答学生给出的问题时,并没有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成为了自己心中答案的“引导者”,忽略了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材料中这位教师急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反而忽略了问题探讨的过程。
(2)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材料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3)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重在帮助和引导。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同时,教师的引导要做到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而不是像材料中的这位教师“直接”给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