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刘老师是今年刚入职的新老师,在教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高亢的西北腔》时,在课程的一开始,刘老师就播放了民歌《上去高山望乎川》,请学生聆听并询问:“这首歌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像炸了锅一样说“这是什么音乐,一点美感都没有”“只听见他在喊唱的什么都听不懂”“太难听了,我们要听流行歌曲”面对学生的反应刘老师回答:“我们先学好这首歌,唱的好的话,下课前五分钟奖励你们听流行歌曲。”在接下来的时间,大家都配合刘老师完成了教学。
问题: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述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04



参考答案:

本堂课是一节高中音乐鉴赏课,主要学习《高亢的西北腔》这一单元。本案例中教师在课程的一开始就播放了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并没有进行导入,也没有对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背景进行介绍,因而引起学生反感的情绪。这种情况出现后如果没有处理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掌握一定的应变策略,面对意外发生的音乐教学事件时,能够作出及时妥善的处理,确保音乐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发现美、享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当学生对于作品没有美的认识,老师应顺势加以引导。如果没有遵循学生的主观意愿,使学生从心里真正的改变对民歌的看法。就会使目标偏离,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 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而刘老师在课堂的讲授中恰恰忽略了这点,而是单纯的教唱与学唱,课程活动单一,并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在学生出现对音乐反感情绪后没有进行一定的因势利导,而是忽略了学生的情绪,采用“利诱”播放流行歌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有一定的效果暂且稳定了学生的情绪,但却忘了本堂课的初衷,也从侧面反映出刘老师专业能力不成熟,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富情感。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时时关注学生动向,让学生很自然的参与到课程中来。在课程伊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自己家乡的民歌,父母经常唱的歌曲以此来活跃气氛增强兴趣。在学生反映昕不懂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家乡有什么不同的方言,以此来突出民歌特色。学生说听见他像在喊叫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两个人在山头要对话如何来进行,由此来体会山歌的艺术特色。

相关推荐